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必须隆重


  佛家谓人生是痛苦的,任凭你有多大本领,巨号二抓牌焉,超级圣崽焉,都无法逃过“疾病”、“衰老”和“死亡”三关。释迦牟尼先生这种学说倒是老实话,他的解决之道因之也颇有成效。但问题是,人生好像是一块木板,一边漆着黑色,一边漆着白色,宗教家是站在黑色这一边瞧的,当然满目凄凉。如果能多走几步,绕到那一边,或者把板子转动转动,瞧见的将会是一片雪白。盖人生固也有快乐的时候,值得高高兴兴,笑得嘴都拢不住。再悲惨的生命都有其快乐,再快乐的生命也有其悲惨,只看哪一种多,哪一种少也。
  无论如何,结婚总是快乐的,现在的小姐们一个个思嫁心切,过了二十岁而仍没有男朋友,就像苍鹰抓住小鸡一样,紧抓住不放,一提结婚,马上大笑三声。有些风气之先型作家,写男女奥妙之事,往往说,一提结婚,女孩子脸都红啦。呜呼!那现象是一九零零年代之前的现象,现在的女孩子,欢天喜地都来不及,哪有功夫脸红乎?除非喝了点老酒。若干名作家的大作难以人大概与这种不切实际有关。这当然是时代不同,男女太过平等故。在中国礼义之邦,男人“娶”女人,女人“嫁”男人,张得功娶刘玉娥,刘玉娥嫁张得功,总觉得“嫁”的一方要吃点亏,故而必须作委屈状兼勉强状和害羞状。洋大人之国则不然,只有“马瑞”一词,男人“马瑞”女人,女人“马瑞”男人,约翰“马瑞”玛莉,玛莉“马瑞”约翰,谁都不沾光,大家一般高。
  这虽然是现代的话,但即令在古时候抢亲时代,被抢的女士,也都喜在眉梢,盖她被抢去是做太太,不是被抢去剥头皮也。有一则漫画更是直截了当,抢亲的回家途中,忽然迷路了,左兜右转,被抢的小姐,正在啼哭发狠,忽然插嘴曰:“别再往东走啦,再走就走到我家啦。”到了议亲时代,出嫁女儿为了表示离不开爹娘,和不愿以清白的女儿之身跟臭男人住在一起,临上轿时,往往继承抢亲时代遗风,也要哭啼一阵。同样一故事,新娘在被抬赴丈夫家途中,一路上哭个不住,悲哀绝伦,轿夫们商量曰:“小姐既然如此痛苦,我们还是把她抬回算啦。”新娘一听,魂飞天外,连忙曰:“我没有哭呀,我没有哭呀。”
  我们现在说这些,不是专触女士们的霉头,而是说,结婚乃人生中最快乐的一桩大事,男人固为之丑态毕露,女人同样地也喜气洋洋。所以它不但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一件事,也是人生中最严重的一桩大事,结婚仪式之必须隆重严肃,其因在此。
  结婚既是大事,而世界上任何大事,都不能以儿戏或玩笑的态度出之。即以当皇帝的家伙而论,乃天下第一等“名嫖”,几乎每天都在打漂亮小姐的主意,一时高兴,就几千几百地乱“封”,为臭男人扬眉吐气,羡煞人也。可是,他阁下如果再娶皇后,不涌拉一个女孩子“封”一下就算啦,必须正正式式,经过隆重而繁杂的仪式。以皇帝之尊,又拥有可以乱七八糟胡搞之权,可以随随便便乱封的,而竟不能随便乱封,可看出结婚的重要。当皇帝的不但不能随便封一个老婆,便是随便和老婆离婚都不行。”万岁爷瞧着妃子焉、夫人焉,以及其他千千万万宫女嫱嫔焉,不顺了眼,可以随时下令吊销执照,或索性下令拉出去砍掉玉头。可是,要想和皇后离婚,麻烦就大啦,历史书上有许多“废后”的事,每一次都闹得天翻地覆,丢官的丢官,丢命的丢命,大的哭,小的叫,好像天塌地陷。盖“皇后”是经过结婚仪式的妻子,自与众不同。在这里特别向你推荐一位把清王朝活活扼死的杀手慈禧太后那拉兰儿女士,清王朝就是由她阁下一手包办,连根都给烂掉的。有一天,该老太婆和她的侄女吵架,她的侄女乃载先生的老婆是也,老太婆威胁侄女,要赶她滚下皇后宝座,该侄女怒发冲冠,喊曰:“没有那么容易,我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老太婆一听,好像照她屁股上踢了一脚,一跳而起,照该皇后脸上就是一巴掌。以后姑侄二人,始终面和心不和,窝囊了一辈子。呜呼,该侄女急不择言,一句话伤透了老太婆的心矣。依清王朝的规矩,只有皇帝明媒正娶的妻子,在隆重的结婚仪式中,才从大清门坐轿进去,至于其他啥子妃啥子嫔,不过一顶小轿,像抬猪肉一样往里抬,只好走后门矣。那拉兰儿女士便是像抬猪肉一样被人抬着从后门进宫的货色,她阁下始终以没有进大清门为唯一恨事。等于阿Q先生是秃子,最怕别人说亮一样。平常没人敢往上碰,侄女大气之下,忘了忌讳,脱口而出。老太婆心里想:“好贱货,你敢讽刺我。”怎不给她一巴掌乎?如果她阁下也经过正式结婚仪式,隆隆重重地从大清门坐轿进来的,便不致如此冒火星也。
  从前老规矩,女人一生不能有一次以上的正式结婚。盖现在结婚,新郎新娘向主婚人行礼,从前则向天地行礼,故俗称结婚为“拜天地”,一个女人如果拜两次天地,玉皇大帝以其有悖圣崽礼教,万万不会接受,说不定御手一指,会从天上掉下一个巨雷。所以不要说离婚的太太啦,就是寡妇女士,再结婚时都不能有堂堂仪式。在柏杨先生家乡,都是黄昏时分,用一顶小轿,或一辆骡车,甚至小轿骡车都没有,而是寡妇女士自己步行,悄悄溜到丈夫家的。第二天大家一瞧,啊呀,怎么多了一位婆娘呀!这才知道他们已结了婚矣。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