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你什么都不是了

徐江  

    文坛又在造神了。

    这回是王小波。

    本来,我也是和所有热爱他文字的人们一样,沉浸在莫大的凶讯撞击声中。一个挺好的作家就这么走了,回到他当初来自的那个世界,这情况确实让人惋惜,而且现在清白弄文学的人又这样少,确实令人难受。《世上已无王小波》,这是我当初听到王小波去世的消息后,想立即动笔写的一篇悼念文字的题目。可后来想了一下,还是算了吧,这世上肯定已经有不少人在奔忙着办王的丧事了,怕也不少咱这一个闲人,我还是等着看王结集出版的《时代三部曲》吧。

    约摸过了两个月。果然,在天津的书摊上就见到了散着墨香的花城版《时代三部曲》。那墨香令我隐隐有一些激动,不禁回想起上小学的第一天拿到老师新发的课本的情形,于是在砍价未遂的情况下,忙不迭蹬车跑到批发图书的双峰道市场,以九折买下了那3本书。在往回骑的路上我一面盯着车筐里新书的封面一面想:文学究竟是什么怪物呵!你辛辛苦苦弄它,可有时你竟会活着见不到你写的书出版……

    再后来,听朋友说,《我的精神家园》出了;再后来,我和太太去探亲,在哈尔滨买到了《思维的乐趣》;再后来,又在北京见到纪念他的《浪漫骑士》。欣喜之余,不禁又暗暗感慨:后3本书的出版比那前3本书快了真不知有多少倍!小波先生的创作终于没有被湮没,李银河女士对爱情之坚贞令人泣下。但除了他们夫妇本身的爱情之外,周遭的世界,却也有些过于变化,过于莫测了。

    曾经,有一次听身边某位见过王的熟人转述王对小说这一行业的看法,王好像说:现今的小说家没有什么可值得骄傲的,因为几个世纪以来,层出不穷的文学大师们早已把各个领域各个角落挖透写尽了;可同时,今天的作家也犯不着太自卑,因为他是站在那么多大师创建的基础之上进行当代写作的,起点比过去的作家们高,想次也次不到哪儿去……如果这些转述属实,我想,王小波先生倒真是说出了某种带有普泛意义的东西。至少,它吻合了我对王的作品在脑中已有的印象:出手不凡,但又没有他死后人们恭维得那么好,那样高。

    在我读过的王的作品中,《黄金时代》写得顺畅痛快,只是末尾有一些控制不住;《革命时期的爱情》要更好些,《我的阴阳两界》要稍差些;《万寿寺》功力不凡,可读着累人;《二0一五》则与一般的先锋小说相去不甚远了。至于另几部小说,尚未细读,不好乱作评语。我以为,王在小说上的功绩是让人们重又觉得小说亲切、好看。另外,性描写也自然。这两点是一般当代作家不易达到的。但如果说,他这种叙事方式中国以前没有,好像便有点过了。至少我读他小说时,脑中会想起当年徐星和洪峰早期的影子。

    王真正了不起的成就是他的散文随笔。《思维的乐趣》、《我的精神家园》,两本书真可谓字字珠玑。说“鲁迅之后第一人”恐怕会有人嫉妒,但至少前3名是没有问题的。我深恨当初无缘与小波先生相见,领略其旷世风范。仰慕归仰慕。但我仍或多或少对他人给死者的溢美感到不舒服。一是有人假设,10年后“诺贝尔文学奖”若垂青中华作家,王必得无疑。这简直是昏话!且不言10年后“诺贝尔文学奖”是否会垂青中国人,单说王小波作为一个正常人而言,谁能提保他能在未来10年中一直保持他现在的创作上升势头?换一种乐观的假设,即王能再保持10年创作高峰期,可谁又能担保这么大的中国,就不会再出一个李小波、马小波、王就必须是唯一的?二是除李银河女士外,用“浪漫骑士”称誉作家的众人对王小波的声誉其实毫不负责。因为,这个词想当初是托马斯.曼用来赞誉赫尔曼.黑塞的;查海生自杀后,人们便搬来转赠给了那位诗坛的“海子”,而今第三次转手,再以此词称道王小波,只不过成了一顶随手转让的桂冠,哪还有该词当初的一点点肃穆,更遑论尊敬?“死者长已矣”,难道真的就可以这么随便捡一个用旧的词来指代这位锐利的智者、杰出而早亡的小说家?王黄泉下有知,恐怕会发笑吓坏诸位的。

    中国人历来有盼望他人成烈士的传统。这一点文学界似乎尤甚。大家恐怕还会记得当年海子之死所引起的盛况吧,诗歌界那几年着实热闹了一番,直到顾城杀妻、阿橹害友,一场大殡才算出完。小说界似乎还没有“烈士”,如今好容易死了人,看来无论圈外人还是圈里人,这场抬棺出游的风光还是要演习一回的。快来听吧:“小波这样”,“小波那样”,“那天,我跟小波如何如何”……依旧是万古不变的过场,依旧随处可见的嘴脸。是呵,那已踱入另一个世界的沉思的王小波又能如何呢?

    喧嚣与聒噪将导致逝者的第二次死亡。一场对王小波的全方位误读即将开始。王小波,从现在开始,你已不再是那个王小波了。你成了圣徒,你成了唾液和矫饰的惊叹……你,什么都不是了?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