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杰:失落的品格

作者: (11/30/1999)

  对于这个时代来说,谈论品格也许是一个过时的话题;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谈论品格更是被许多人当作迂腐而落伍的表现。然而,当我读完英国作家、社会改革家塞缪尔·斯迈尔斯写于1871年的著作《品格的力量》时,我被深深地打动了。《品格的力量》虽然写于一个多世纪以前,但它丝毫不会让人觉得过时。它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对我们这个时代具有更加重大的启示意义。《品格的力量》虽然是作者针对工业革命中英国的状况而写的,但它却丝毫不受地域的限制。 
  它不仅不受地域的限制,而且似乎对当今中国的状况更加“对症下药”。 
  《品格的力量》是一本超越时空的书,正如《时代周刊》对它的评论:“在当今这个只追求器物的时代,我们绝不能忽略了思想的价值。在给年轻一代传授技术信息的同时,绝不应该忘记:还应当教育他们成为有高贵思想的、诚实而敢说真话的男女。在培养他们的能力的同时,绝不应该忘了:还应当培养他们高贵的人格品性……这是一本能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益处的有价值的书。” 
  徐友渔在《形形色色的造反——红卫兵精神素质的形成及演变》一书中深刻地分析了“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影响,其中之一就是:“文革”中,红卫兵学会了,凡要获取利益,就必须掌握权力。这一代人的权力欲,对权力分配的敏感,肯定超过其他人。他们还学会了,要掌权,就要先造舆论,争取群众;如果有竞争对手,就要设法孤立、打击;如果自己的力量不够强大,就要结盟,设法分化瓦解对方的力量,等等。徐友渔指出,“文革”造就了成千上万的小政治家。汉学家石文安也指出:“潜藏在对于‘文革’后果各种反映后面的是一种深刻的失落感——文化和精神价值的失落;地位和荣誉的失落;前途和尊严的失落;希望和理想的失落;时间、真理和生命的失落;总之,几乎一切使生命有价值的东西的失落。”另一位汉学家辛格则论述说:对大多数中国青年学生而言,“文革”代表了一种政治上纯真的伤害性失落。我想补充的是:经过一个世纪以来的动荡,尤其是1949年以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国人失去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人格,是有尊严地生活的愿望。徐友渔侧重于论述红卫兵一代人品格的沉论,而我认为品格沉沦的不仅仅是经历过“文革”的人们,“文革”之后出生的更年轻的一代人、两代人,沉沦得比他们的前辈更加彻底和干脆。我坚信,人格立不起来,国格也就立不起来。 
   
  斯迈尔斯在《品格的力量》中,通过女性、老师、劳动、勇气、职责、风度、爱情、苦难等方面,讨论品格之中所蕴含的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娓娓道来,亲切自然。不居高临下,不颐指气使,不说教,不枯燥。生动的例证与精辟的论述完美结合,让人一边阅读,一边就有想高声朗诵的欲望。 
   
  《品格的力量》是一本伟大的书。同时又是一本好读的书。既伟大又好读,使之如同《泰晤士报》所评介的一样“像人生的北斗星,永远照耀着那些曾经阅读过此书的人”。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