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夜话(二集)
不吃羊肉吃菜羹

  



为什么不愿吃羊肉而宁愿吃菜羹呢?说这样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估计到大家 看见这个题目会感觉诧异。其实,这本来是很普通的典故,我觉得它很有启发性,所以 又想把它拿来重新做一番解释。 问题是由于写文章引起的。有一些学校的语文教师,总以为教学生熟读几篇“范文”, 记住一套做文章的公式,背诵几大段到处都可以搬用的八股文字,似乎就能够帮助学生 在考试中过关,甚至于可以骗取较高的分数。这种想法和做法,如果任其自流而不加以 制止,就将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很坏的影响。我曾经为了这个问题同几位教师进行了 讨论,在讨论中我引述了宋代大作家陆放翁的笔记,来证明我的论点。 陆放翁在《老学庵笔记》中说:“国初尚文选,当时文人专意此书。故草必称王孙, 梅必称驿使,月必称望舒,山水必称清晖。至庆历后,恶其陈腐,诸作者始一洗之。方 其盛时,士子至为之语曰:文选烂,秀才半。建炎以来,尚苏氏文章,学者翕然从之, 而蜀士尤盛。亦有语曰: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这种情况,事实上决不只是宋代才有,而是历代都有。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流行的 文章风格,即便并非都象北宋推崇《昭明文选》、南宋推崇苏老泉父子的文章那样的受 人重视,但也有各个时代自己的特殊文风,这是不容否认的。因此,历代几乎都有一些 人擅长于“时文”,这种人在当时往往很吃得开。另外有许多人,因为不喜欢“时文”, 就往往很吃不开。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就得出结论说:凡是“时文”都是不好的。如果做这样简单的 推断,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一个时代的文风是自然形成的,也是必然要出现的。问题 是要看人们怎样认识和掌握自己所处的时代特征和由此产生的文风。因此,“时文”并 没有什么不好。不好的是把“时文”当成了八股公式。正如陆放翁提到的《文选》和苏 文,本来都是好文章,毛病只在于宋代的文人士大夫把它们当成了八股公式,这就不好 了。 无论什么文章,一旦变成八股,就僵化了。稍有创造性的人,决不会愿意在八股中 讨生活。明代的徐文长就是一个例子。他从八岁开始学公式化的“程文”,后来遇到山 阴知县刘昺,劝他多读古书,不要烂记程文,他就决心独创新的文风,不受时文程式的 束缚。历来象徐文长这样的人还有许多。与此相反,历来也有一班人以公式化的文章为 维持生活的手段,特别是清代实行科学制度,以八股文取士,结果就束缚了人们的创造 性,甚至使人投机取巧,弄虚做假,以致笑话百出。 曾经发生过这样的笑话:有人背诵了几篇祭文,背得烂熟。到了考试的时候,题目 是祝寿的。他居然生搬硬套地把祭文抄上去,弄得牛头不对马嘴。还有的人什么也没有 背熟,临时乱抄“夹带”,竟至于把草书的“昔贤”二字误抄为“廿一日上天”五字。 考官见他可笑,在试卷上批道:“汝既欲廿一日上天,本院亦不敢留汝。”这一类笑话 虽然发生在死去了的封建时代,但是,现在的人也未尝不可以引为鉴戒啊! 总而言之,文章切忌八股公式化,假若不幸而出现了八股,不管它是新的还是旧的, 即便对它熟可以吃羊肉、对它生只能吃菜羹的话,有觉悟的人也一定不愿吃羊肉,而宁 愿吃菜羹。 ------------------   黄金书屋 扫描校对 转载请保留,谢谢!
前回主页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