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名作欣赏
最后的那一天①

  



在春风不再回来的那一年,  在枯枝不再青条的那一天,   那时间天空再没有光照,   只黑蒙蒙的妖氛弥漫着 太阳,月亮,星光死去了的空间; 在一切标准推翻的那一天, 在一切价值重估的那时间:  暴露在最后审判的威灵中  一切的虚伪与虚荣与虚空: 赤裸裸的灵魂们匍匐在主的跟前;—— 我爱,那时间你我再不必张皇, 更不须声诉,辨冤,再不必隐藏,——  你我的心,象一朵雪白的并蒂莲,  在爱的青梗上秀挺,欢欣,鲜妍,—— 在主的跟前,爱是唯一的荣光。
  


  ①写作时间和发表报刊不详。



  



基督教经典《圣经·新约》中关于“末日审判”的假想性预言,尽管在缺乏“宗教 感”的我们国人看来未免虚幻可笑。但对富于“罪感文化”精神的西人和基督徒来说, 却实在非同小可。 基督教认为在“世界末日”到来之际,所有的世人,都要接受上帝的审判。《新约 ·马太福音》中描绘审判的情景是:基督坐在荣耀的宝座上,万民都聚集在他面前,王 向右边的义人说,你们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王向左边的人说,你们 要进入那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预备的永火里去。也就是说,作恶者往永刑里去,虔敬为 善的好人则往永生里去。 徐志摩是现代作家中“西化”色彩极重的一位,他对西方文明的谙熟和倾心赞美认 同是不言自明的。在这首《最后的那一天》中,徐志摩正是借用了《圣经》中关于“末 日审判”的典故,用诗的语言和形式创造设置一个理想化的,想象出来的情境,寄托并 表达自己对纯洁美好而自由的爱情的向往和赞美。 第一节描绘出了“最后的那一天”所出现的黑暗恐怖的情景:春风不再回来,枯枝 也不再泛青,太阳、月亮、星星等发光体都失去了光芒,整个天空黑茫茫浑沌一片。诗 人着力喧染那一天的不同寻常,这自然是为了衬托对比出两类人在这一情景面前的不同 心境,坏人只能惶惶然,好人却能坦坦然。 第二节进一步展开描绘那一天将发生的不同寻常的事情——“价值重估。”那一天, 一切现实中成旧的,习以为常甚或神圣不可动摇的价值标准都必须重新估价甚至完全推 翻。在这“最后审判”的威严中,在公正严厉的上帝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每一个灵 魂都是赤裸裸的,不加掩饰也无法掩饰,完全暴露呈现在上帝面前,再也没有了诸如财 富、地位、权力等身外之物,也没有了诸如“仁义”、“道德”、“忠孝节义”之类的 “掩羞布”和“贞节坊”。 已有不少论者指出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弱于对现实生活有关事物的联想和描绘,而长 于潇洒空灵,飞天似地虚空无依的想象。 这个特点在这首诗歌中确乎足以略窥豹于一斑。 在第一二节诗味并不很浓的,沾滞于现实的意象设置和描绘说明之后,作者在第三 节转入他最拿手的对爱情的空灵想象和潇洒描绘。到那个时候,在现实生活中遭受诟病, 冤屈,不能堂堂正正、自由无拘地相爱的“你我的心”,却象一朵雪白的并蒂莲/在爱 的青梗上秀挺,欢欣,鲜妍,——”。在这里,诗人以“并蒂莲”比喻两颗相爱的“心”, 化虚为实,巧妙贴切,并且使得“雪白”不但修饰“并蒂莲”,更象征寓意了“你我” 爱情的圣洁。“爱的青梗”,在意象设置上,也是虚实并置,使意象间充满张力,“秀 挺”、“欢欣”、“鲜妍”三个动词(或动词化的形容词)则生气满溢,动感极强。徐 志摩在第三节中对爱情的描写,显然与第一二节的黑暗、恐怖或庄严,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凸出了爱情“是唯一的荣光”的纯洁和神圣。“你我”在上帝面前再不必象在现实 生活中那样“张皇”。躲躲藏藏,完全可以在上帝面前问心无愧,上帝也一定能为“你 我”作主,让“你我”“有情人终成眷属”,最后获得美满之爱。 徐志摩是一个总想“飞”的诗人,总想“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这自然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了徐志摩脱离实际的空想性和面对现实的软弱性。然而,艺术毕竟不能完 全等同于现实,从某种角度说,艺术是现实的补充和升华,现实中不能实现的美好理想, 正可以在艺术中得以实现,得以补偿。这不正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要义吗?古往今来, 《孔雀东南飞》中男女主人公死后化为“连理枝”,梁山伯与祝英台死后化为美丽的蝴 蝶而比翼齐飞,不都脍炙人口,流传久远吗?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追求爱情上,徐志摩还是表现出相当的热烈大胆, 不惜一切代价,不怕一切流言之勇气的。 (陈旭光) ------------------   黄金书屋 扫描校对 转载请保留,谢谢!
前秀莎文学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