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全编
文物·旧书·毛笔

  


    这几个月,北平的报纸上除了战事、杀人案、教育危机等等消息以外,旧书的危机也是
一个热闹的新闻题目。此外,北平的文物,主要的是古建筑,一向受人重视,政府设了一个
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并且拨过几回不算少的款项来修理这些文物。二月初,这个委员会还
开了一次会议,决定为适应北平这个陪都的百年大计,请求政府“核发本年上半年经费”,
并“加强管理使用文物建筑,以维护古迹”。至于毛笔,多少年前教育部就规定学生作国文
以及用国文回答考试题目,都得用毛笔。但是事实上学生用毛笔的时候很少,尤其是在大都
市里。这个问题现在似乎还是悬案。在笔者看来,文物、旧书、毛笔,正是一套,都是些遗
产、历史、旧文化。主张保存这些东西的人,不免都带些“思古之幽情”,一方面更不免多
多少少有些“保存国粹”的意思。“保存国粹”现在好像已成了一句坏话,等于“抱残守
阙”,“食古不化”,“迷恋骸骨”,“让死的拉住活的”。笔者也知道今天主张保存这些
旧东西的人大多数是些五四时代的人物,不至于再有这种顽固的思想,并且笔者自己也多多
少少分有他们的情感,自问也还不至于顽固到那地步。不过细心分析这种主张的理由,除了
“思古之幽情”以外,似乎还只能说是“保存国粹”;因为这些东西是我们先民的优良的成
绩,所以才值得保存,也才会引起我们的思念。我们跟老辈不同的,应该是保存只是保存而
止,让这些东西像化石一样,不再妄想它们复活起来。应该过去的总是要过去的,我们明白
这个道理。
    关于拨用巨款修理和油漆北平的古建筑,有一家报纸上曾经有过微词,好像说在这个战
乱和饥饿的时代,不该忙着办这些事来粉饰太平。本来呢,若是真太平的话,这一番修饰也
许还可以招揽些外国游客,得些外汇来使用。现在这年头,那辉煌的景象却只是战乱和饥饿
的现实的一个强烈的对比,强烈的讽刺,的确叫人有些触目惊心。这自然是功利的看法,可
是这年头无衣无食的人太多了,功利的看法也是自然的。不过话说回来,现在公家用钱,并
没有什么通盘的计划,这笔钱不用在这儿,大概也不会用在那些无衣无食的人的身上,并且
也许还会用在一些不相干的事上去。那么,用来保存古物就也还不算坏。若是真能通盘计
划,分别轻重,这种事大概是该缓办的。笔者虽然也赞成保存古物,却并无抢救的意思。照
道理衣食足再来保存古物不算晚;万一晚了也只好遗憾,衣食总是根本。笔者不同意过分的
强调保存古物,过分的强调北平这个文化城,但是“加强管理使用文物建筑,以维护古
迹”,并不用多花钱,却是对的。
    旧书的危机指的是木版书,特别是大部头的。一年来旧书业大不景气。有些铺子将大部
头的木版书论斤的卖出去造还魂纸。这自然很可惜,并且有点儿惨。因此有些读书人出来呼
吁抢救。现在教育部已经拨了十亿元收买这种旧书,抢救已经开始,自然很好。但是笔者要
指出旧书的危机潜伏已经很久,并非突如其来。清末就通行石印本的古书,携带便利,价钱
公道。这实在是旧书的危机的开始。但是当时石印本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说是错字多,固
然,主要的还在缺少那古色古香。因此大人先生不屑照顾。不过究竟公道,便利,又不占书
架的地位,一般读书人,尤其青年,却是乐意买的。民国以来又有了影印本,大部头的如
《四部丛刊》,底本差不多都是善本,影印不至于有错字,也不缺少古色古香。这个影响旧
书的买卖就更大。后来《四部丛刊》又有缩印本,古气虽然较少,便利却又加多。还有排印
本的古书,如《四部备要》、《万有文库》等,也是方便公道。又如《国学基本丛书》,照
有些石印本办法,书中点了句,方便更大。抗战前又有所谓“一折八扣书”,排印的错误并
不太多,极便宜,大量流通,青年学生照顾的不少。比照抗战期中的土纸本,这种一折八扣
书现在已经成了好版了。现在的青年学生往往宁愿要这种排印本,不要木刻本;他们要方
便,不在乎那古色古香。买大部书的人既然可以买影印本或排印本,买单部书的人更多乐意
买排印本或石印本,技术的革新就注定了旧书的没落的运命!将来显微影片本的书发达了,
现在的影印本排印本大概也会没落的罢?
    至于毛笔,命运似乎更坏。跟“水笔”相比,它的不便更其显然。用毛笔就得用砚台和
墨,至少得用墨盒或墨船(上海有这东西,形如小船,不知叫什么名字,用墨膏,装在牙膏
似的筒子里,用时挤出),总不如水笔方便,又不能将笔挂在襟上或插在袋里。更重要的,
毛笔写字比水笔慢得多,这是毛笔的致命伤。说到价钱,毛笔连上附属品,再算上用的时期
的短,并不见得比水笔便宜好多。好的舶来水笔自然很贵,但是好的毛笔也不贱,最近有人
在北平戴月轩就看到定价一千多万元的笔。自然,水笔需要外汇,就是本国做的,材料也得
从外国买来,毛笔却是国产;但是我们得努力让水笔也变成国产才好。至于过去教育部规定
学生用毛笔,似乎只着眼在“保存国粹”或“本位文化”上;学生可并不理会这一套,用水
笔的反而越来越多。现代生活需要水笔,势有必至,理有固然,“本位文化”的空名字是抵
挡不住的。毛笔应该保存,让少数的书画家去保存就够了,勉强大家都来用,是行不通的。
至于现在学生写的字不好,那是没有认真训练的原故,跟不用毛笔无关。学生的字,清楚整
齐就算好,用水笔和毛笔都一样。
    学生不爱讲究写字,也不爱读古文古书——虽然有购买排印本古书的,可是并不太多。
他们的功课多,事情忙,不能够领略书法的艺术,甚至连写字的作用都忽略了,只图快,写
得不清不楚的叫人认不真。古文古书因为文字难,不好懂,他们也觉着不值得费那么多功夫
去读。根本上还是由于他们已经不重视历史和旧文化。这也是必经的过程,我们无须惊叹。
不过我们得让青年人写字做到清楚整齐的地步,满足写字的基本作用,一方面得努力好好的
编出些言文对照详细注解的古书,让青年人读。历史和旧文化,我们应该批判的接受,作为
创造新文化的素材的一部,一笔抹煞是不对的。其实青年人也并非真的一笔抹煞古文古书,
只看《古文观止》已经有了八种言文对照本,《唐诗三百首》已经有了三种(虽然只各有一
种比较好),就知道这种书的需要还是很大——而买主大概还是青年人多。所以我们应该知
道努力的方向。至于书法的艺术和古文古书的专门研究,留给有兴趣的少数人好了,这种人
大学或独立学院里是应该培养的。
    连带着想到了国画和平剧的改良,这两种工作现在都有人在努力。日前一位青年同事和
我谈到这两个问题,他觉得国画和平剧都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成了定型,用不着改良,也
无从改良;勉强去改良,恐怕只会出现一些不今不古不新不旧的东西,结果未必良好。他觉
得民间艺术本来幼稚,没有得着发展,我们倒也许可以促进它们的发展;像国画和平剧已经
到了最高峰,是该下降,该过去的时候了,拉着它们恐怕是终于吃力不讨好的。照笔者的意
见,我们的新文化新艺术的创造,得批判的采取旧文化旧艺术,士大夫的和民间的都用得
着,外国的也用得着,但是得以这个时代和这个国家为主。改良恐怕不免让旧时代拉着,走
不远,也许压根儿走不动也未可知。还是另起炉灶的好,旧料却可以选择了用。
    应该过去的总是要过去的。
    1948年3月12、13日作。
    (原载1948年3月31日《大公报》)
    ------------------
  黄金书屋Youth校对||http://goldbook.yeah.net/




前秀莎文学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