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夜话(五集)
说大话的故事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记得,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时候,曾经提到刘备生前说过, 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演义上的这一段话是有根据的。陈寿在《三国志》的《蜀志》 中确曾写道:“先主谓诸葛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看来,刘备对于马谡的 了解,实在是很深刻的。马谡在刘备的眼里就是一个好说大话的人。说大话的害处古人 早已深知,所以,管子说过:“言不能过其实,实不得过其名。”这就是告诫人们千万 不要说大话,不要吹牛,遇事要采取慎重的态度,话要说得少些,事情要做得多些,名 声更要小一些。 历来有许多名流学者,常常引用管子的这些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然而,也有的 人并不理会这个道理。据汉代的学者王充的意见,似乎历来忽视这个道理的以书生或文 人为最多。王充在《论衡》中指出:“儒者之言,溢美过实。”他的意思显然是认为, 文人之流往往爱说大话。其实,爱说大话的还有其他各色人等,决不只是文人之流而已。 古人的笔记小说中写了许多说大话的故事。明代陆灼在《艾子后语》中写了几个故 事,我看很有意思。一个故事写道:“艾子在齐,居孟尝君门下者三年,孟尝礼为上客。 既而自齐返乎鲁,与季孙氏遇。季孙曰:先生久于齐,齐之贤者为谁?艾子曰:无如孟 尝君。季孙曰:何德而谓贤?艾子曰:食客三千,衣廪无倦色,不贤而能之乎?季孙曰: 嘻,先生欺予哉!三千客予家亦有之,岂独田文?艾子不觉敛容而起,谢曰:公亦鲁之 贤者也;翌日敢造门下,求观三千客。季孙曰:诺。明旦,艾子衣冠斋洁而往。入其门, 寂然也;升其堂,则无人焉。艾子疑之,意其必在别馆也。良久,季孙出见。诘之曰: 客安在?季孙怅然曰:先生来何暮?三千客各自归家吃饭去矣!艾子胡卢而退。” 这个故事大概是杜撰的。不但艾子是作者的假托,而且季孙氏也是由附会得来的。 凡是春秋战国时代鲁国桓公的儿子季友的后人,都称为季孙氏。陆灼讽刺季孙氏嫉妒孟 尝君能养三千食客,就胡乱吹牛说自己也有三千食客,可是经不住实地观察,一看就漏 底了。陆灼写出这个杜撰的故事,其目的是要教育世人不可吹牛。我们应该承认他是善 意的,似乎不必用考证的方法,对它斤斤计较。 在同书中,还有类似的一些故事。例如说赵国有一个方士好讲大话,自称见过伏羲、 女娲、神农、蚩尤、苍颉、尧、舜、禹、汤、穆天子、瑶池圣母等等,以致“沈醉至今, 犹未全醒,不知今日世上是何甲子也。”赵王堕马伤胁,医云:须千年血竭敷之乃瘥。 下令求血竭不可得。艾子言于王曰:此有方士,不啻数千岁,杀取其血,其效当愈速矣。 王大喜,密使人执方士,将杀之。”这才吓得方士不得不“拜且泣曰:昨日吾父母皆年 五十,东邻老姥,携酒为寿,臣饮至醉,不觉言词过度,实不曾活千岁。艾先生最善就 谎,王其勿听。赵王乃叱而赦之”。 这个方士最后要求饶命的时候说的这一段话,当然还是一派胡言,并且倒打艾子一 耙,诬他说谎,可见方士的用心颇为不善。这又反映了一种情况,就是说大话的人也有 秉性难移,死不觉悟的。 历史上说大话的真人真事,虽然有许多,但是这些编造的故事却更富有概括性,它 们把说大话的各种伎俩集中在典型的故事情节里,这样更能引人注意,提高警惕,因而 也就更有教育意义了。 ------------------   黄金书屋 扫描校对 转载请保留,谢谢!
前回主页后